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016年第1版)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
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
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 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 -巴利综合
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
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 ,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 2007年,首
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 2016
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 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
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 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 RNA病毒,直径 40-70nm,有包膜,包含 10794
个核苷酸,编码 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
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
30分钟可灭活, 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
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
guide.medlive.cn
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
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
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
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
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 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
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 3-12天。人感染
寨卡病毒后,仅 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
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
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
痒等。症状持续 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
【妇产科-指南】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