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R_医药、卫生 精神科

2013+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四):疗效评估.pdf

PDF   7页   下载0   2025-04-19   浏览24   收藏0   点赞0   评分-   4451字   10积分
2013+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四):疗效评估.pdf 第1页
2013+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四):疗效评估.pdf 第2页
2013+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四):疗效评估.pdf 第3页
2013+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四):疗效评估.pdf 第4页
2013+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四):疗效评估.pdf 第5页
2013+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四):疗效评估.pdf 第6页
2013+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四):疗效评估.pdf 第7页
2013 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四):疗效评估 医脉通 2014-10-14 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一):总论 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二):图表汇总 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三):抗抑郁药 2.2.4 评估初始治疗的效果 治疗应答的推荐标准: △无应答:症状严重度较基线下降 ≤25%; △部分应答:症状严重度较基线下降 ≤26-49%; △应答:症状严重度较基线下降 ≥50%; △缓解:无症状或存在少数轻微的症状,定义包括量表绝对得分(例如汉密尔顿抑郁 评定量表[HRSD]≤7分)及社会心理与职业功能的改善。 抗抑郁治疗研究中,活性治疗与安慰剂之间的显著差异往往在治疗开始 2-4周后方得 以显现。此前,这一现象被误读为抗抑郁药起效的延迟,却未将安慰剂的 “抗抑郁效应 ”考 虑在内。事实上,有大量研究显示,真正的药物应答可在 14天内被观察到,而早期治疗 应答对最终转归具有高度的预测价值。 上述现象也催生了一种观点,即有效的抗抑郁药治疗触发并维持了从疾病中康复所必 需的生物学机制。该理论认为,情 感疾病患者拥有一种生物学 “回弹”组分,该组分控制着 患者的康复进程,一旦被触发,患者的康复似乎遵循着统一的模式,而与药理学差异无 关。因此,绝大部分日后转归良好的患者在治疗最初 2周内已经历了抗抑郁药的起效,若 2周后症状仍无显著改善,则提示患者所使用的特定抗抑郁药并未触发 “回弹”组分,而此后 guide.medlive.cn 成功触发的可能性也不大。基于上述原因,业内顶尖专家反复推荐,针对早期治疗进程采 用更为严格的症状评价标准,以供制定临床决策所用。 然而,也有研究显示,纵然患者可能从 2周后的换药中受益,而安慰剂效应却难以除 外。综上,抗抑郁药治 疗的中断需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过早、过于频繁或过晚均可能 造成不良后果。 2.2.5 重新评估诊断及优化抗抑郁药治疗 换药前的第一步即为重新评估诊断及患者对于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影响血药浓度的药 物动力学因素应加以考虑,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发现共存的躯体问题、未得到良 好控制的疼痛症状及隐藏的物质滥用等。持续存在的社会心理应激同样可能是治疗应答欠 佳的原因。通过增加抗抑郁药的剂量,往往可以实现抗抑郁药疗效的最大化,这一效应对 于TCAs和文拉法辛尤其适用,但对于 SSRIs类则并不显著。 △WFSBP推荐: 对于抗抑郁药治疗应答欠佳的患者而言,第一步应为评估其对当前治疗方案
2013+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四):疗效评估.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