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经济生活中的计算题的考查角度及解题策略
题型特点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经济生活计算题包括两类:一类是显性计算题,直接运用相关公式来解答即可;一类是隐形计算题,需要运用概念间的相关关系来分析。计算类试题灵活性和综合性强,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相关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2017·海南卷,1)(2017·江苏卷,37)
(2016·上海卷,17)(2015·全国卷
Ⅱ
,12)
(2015·安徽卷,3)(2015·上海卷,16)
目前,经济生活计算题在全国卷中极少考查,在地方卷中仍有考查。2019年高考命题关注现实热点经济现象和生活中的具体素材,如汇率变动、税制改革、产品价格波动等,依据基本经济原理,设计考题材料。
分值:2~4分
1.
计算的内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
一般涉及的知识点有: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及货币供应量的计算;外汇、汇率的计算;恩格尔系数的计算;经济效益、利润和利润率的计算;利息、利率和投资收益的计算;个人收入分配相关的计算;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国民收入、社会生产总值的计算等。在复习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厘清基本概念,并对经典题目加以练习。
2.
主要特点
(1)引入具体的数据,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热点。
(2)隐性计算题,要求运用概念间相关关系来解答,解答的关键是理解相关经济学原理和计算公式并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3)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投资理财的收益比较。
(4)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素材为切入点设置计算情景和条件,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
计算类选择题
(1)根据所要计算的结果,寻找题干材料所给的数据和变量。
(2)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理清所给数据或变量之间的关系。
(3)依据数据或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运算公式。运算口诀是
“
正比乘、反比除、提高加、降低减
”
。
如果两个经济变量的关系为正比关系,就要采用乘法计算。例如,劳动生产率与产品数量成正比关系,如果劳动生产率变化,那么商品的数量=原数量
×
(1±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量)。如果两个经济变量成反比关系,就用除法计算。例如,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原价格÷(1±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量)。
角度一 货币流通量与货币供应量有关的计算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数量
×
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2)纸币贬值率=(货币供应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供应量
×
100%。(若结果为负数,则代表纸币升值。)
第11讲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