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一个 60后,关注房产近十年了,写过不少关于房子的帖子,
在这里发的比较少,原因是这里多空双方对立得比较严重。但近来似
乎好些,特转些过来。
80年代,小平同志看着前门那几幢北京早期的商品房说过,我
有几个儿子,别人我不管了,就是朴方,文革为了我受了苦,我想如
果我买得起,也给他买一小套房子。房子对当年的领导人也不是容易
得到的。
90年代,当时工资还不高,社会上已经有了商品房,但工资还不
足以买房子,当时也没有贷款之说。后 来看历史,才知道这些象房贷
买楼花拍地皮之类的政策,都是香港人教会大陆的。可惜,当年,那
个香港哥们还没有出现在大陆,或者,大陆的兄弟还没有听懂这种方
法的可操作性,总之,除了极少数人,当时,普通百姓,真是没有想
到过自己还可以自己买房子。
2000年前后,当时国家经济形势其实是在低谷的,大家刚从疯
狂地通货澎胀中一脸惊恐地惊魂未定。朱老总压住了 cpi,但经济也
给压得死气沉沉。政府想刺激经济,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想起了房
地产,开始了住房改革,停止福利分房,改为货币分房。但当时老百
姓普遍钱不多,而且由于是几十 年的惯性,认为房子就该单位分嘛,
凭啥让我掏那么多钱买?想不通。当时,是买方市场,那是肯定的。
在大家都不想买房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清醒人。醒悟的早的人,
总是有的。
作者:没有思考能力 日期:2012-11-29
2
2002年,有个哥们还买了一个叫做碧溪广场的商铺,正闹得不
可开交,又是散步啥的。不知道这里还有人记得那个所谓的碧溪广场,
是最早做分割小产权出售或者包租的房地产项目之一。当时的报纸上
也一直在提醒房价太高了。身边有买了商品的哥们在计算着,房子涨
了多少,慢慢地有了些感觉,但绝 大部分人一直感觉似乎房子太贵了
啊。贵得有些离谱了的说。眼界太小,把自己反而给局限住了。
话说当年,真是遍地黄金啊,现在想起来,想必捶胸顿足者大有
人在。有眼光的人,总是有的,但有眼光的人,也总是少数。
记得当初一个美国回来的哥们,看到 30来万就可以在北京买个
小两居,特别惊讶,说这点钱(当时合 3万多美金哈),还不够我在
美国装修个厕所呢。
作者:没有思考能力 日期:2012-11-29
人生的吊诡就在于,看过去发生的事,非常清楚,当时如果这样
这样将如何如何是一清二楚的,但 往未发生的未来看,就很不清楚了。
要不怎么说人生中有大富者只是凤毛麟角?现在想走当年看房
74-【天涯头条】沉浮房产十余载,谈房市心得.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