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讲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
.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2017·
全国卷
Ⅰ
,
14
)(
2017·
北京卷
)
(
2017·
天津卷,
4
)(
2017·
海南卷,
24
)
(
2016·
全国卷
Ⅲ
,
38
)(
2016·
海南卷,
24
)
(
2016·
江苏卷,
5
)(
2016·
江苏卷,
8
)
(
2015·
重庆卷,
6
)(
2015·
福建卷,
39
)
(
2015·
海南卷,
1
)
本讲试题主要以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为背景,考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科学发展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意义。
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关注生活、关注实际,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热点,切实把握如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结合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分析宏观调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分值:
4
~
16
分
考点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
.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
1
)
总体小康
①
成就
: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实现了由
贫困
到温饱
、
再由温饱到
小康
的历史性跨越
。
②
特点
:
是
低水平
的
、
不全面
的
、
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
(
2
)
全面小康
:
本世纪头二十年
,
我们要集中力量
,
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
到
2020
年
,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
2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
1
)
经济
持续健康
发展
。
(
生产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
在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
协调性
、
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大幅上升
,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
工业化基本实现
,
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
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
,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
(
2
)
人民
生活水平
全面提高
。
(
生活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
就业更加充分
。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
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
(
3
)
资源节约型
、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
社会
)
3
.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十九大到
第13讲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x